今天,要帶大家來到加利利海東南方的地區!
地點:底加坡利(Decapolis),意思是十座城,這裡是由希臘人在此建立了十座城而建立的國家,其中有九座城在加利利海和約但河這邊,另一座在約但河西岸的南邊,叫做伯珊,在當時都是相當文明進步的城市。
猶太人視希臘人為外邦人,尤其希臘人獻豬為牲祭,更是讓猶太人反感,因為猶太人視豬為不潔淨以及不衛生,所以該地區一直被視為外邦地區。
這裡原本住著被約書亞趕出的迦南七國(參閱:約書亞記3:10;使徒行傳13:19,七國為:迦南、赫、希未、比利洗、革迦撒、亞摩利、耶布斯)
我們先來看聖經:馬可福音6:39~43五餅二魚神蹟,馬可福音7:31~8:6-8給四千人吃飽
我們去注意這兩個神蹟,感覺上有點類似,都是讓很多人吃飽的神蹟,但其實這兩個神蹟其中暗藏耶穌想要教導門徒的深層意義:
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中,耶穌顯神蹟的地方是在故鄉拿撒勒的曠野,簡單說就是猶太人的地方,注意在經節中一個不顯眼的地方,最後吃完【門徒收集了十二籃的碎屑】。
在給四千人吃飽的神蹟中,耶穌顯神蹟的地方是在底加坡利的野地,是外邦人的地方,吃完後【門徒收集了七個筐子的碎屑】
十二、七代表什麼意義?耶穌用這樣的神蹟在教導門徒,我不但是猶太人的生命之糧,我也是外邦人的生命之糧。我們進一步來說:
十二~代表以色列的十二支派,七~代表迦南七國,正是猶太人和外邦人,所以耶穌用這樣的方式告訴門徒,也間接宣示祂是世界的主。
底加坡利地區在當時一直被猶太拉比視為魔鬼的地盤,因為這裡受到迦南七國遺風的影響,他們的宗教都與以前迦南人拜巴力、別西卜有關。
接下來,請看馬可福音4:35-36;37-38;39-41
35-36節這一段看似平淡無奇的記述,我們想想,當耶穌說:我們渡到對岸去吧!門徒一定都知道對岸指的是哪裡..........插個題外話,加利利海自古就被猶太人視為無底坑,因為天氣變化很快,是一個可怕的湖泊,好,回到正題,耶穌要門徒一起到底加坡利魔鬼的地盤去,而且又要走無底坑過去,大家可以想見門徒心中的恐懼。而到了中途時(37-38)風浪大作,耶穌卻窩在船艙睡覺,門徒一定在想:『看吧!這一定會出問題的,走無底坑,又去魔鬼的地盤,魔鬼一定不會放過我們。』沒想到,耶穌醒來斥責風浪,竟馬上就恢復平靜了,難怪門徒會震驚:這人到底是誰?連黑暗權勢都要聽祂的?(39-41)
接下來我們來看:馬可福音5:2-5;6-11;10-13;14-17;18-20~耶穌醫治格拉森被群鬼所附之人
我們可以發現,耶穌過到底加坡利,似乎只有一個任務,就是醫治這個被群鬼附的格拉森人,因為從21節可以看到,耶穌又渡到對岸去了,為什麼這麼大費周章呢?耶穌在教導門徒,上帝呼召門徒改變世界,但是我們不能只是坐著等,我們必須主動去尋找生活圈裡的各樣惡勢力,去對抗他們。
另外,在14-17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教導,在你活出信心的同時,一定會有人抗拒你、恨惡你,不想和你扯上關係。眾人為何央求耶穌離開?因為善與惡是不能共存的。
18-20,我相信這個被耶穌醫治的人當時一定很想跟耶穌走,因為當一個人生命潔淨之後,他絕不會想繼續留在髒污之地。但耶穌要他留下來,在底加坡利宣揚主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,於是乎,這個格拉森人就成了第一個外邦地區的宣教士,而且獲得相當大的成績。在馬太福音15:29-31我們就看到了,當耶穌再回來這外邦之地時,每個人都想來看看耶穌,這些人顯然都信了那個人的話和他的故事。
這裡告訴我們一件寶貴的教導:宣教,不需要去唸神學院拿學位,只需要去傳講上帝在我們身上所做的事。
結論:
1.耶穌基督不但是猶太人的主,也是外邦人的主。
2.面對上帝的呼召,我們應該主動採取行動,而不是坐著等事情發生。
3.宣教不必唸神學院,你只需去告訴人上帝在你身上所做的事。
附註:Gennesaret,聖經中翻譯做格拉森,也有翻譯做革尼撒勒,是同一個地方。這兩個名字在新約聖經的中文版中同時出現,為避免大家弄錯,特別說明